78年,谭震林谈淮海战役时,突然大怒道:贪天之功,无耻之尤

淮海战役,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一页,一场决定天下大势的战争。然而,1978年,当老将军谭震林回忆这场伟大战役时,却突然拍案而起,怒斥道:“贪天之功,无耻之尤!”这一声怒喝,既震惊了在场的人,也让人不禁深思:究竟是谁在“贪功”?又是什么让一位参加战役的亲历者愤然失态?作为这场战役的核心人物之一,谭震林的评价为何会如此激烈?真相似乎并不简单,甚至颠覆了人们的某些固有认知。今天,我们将走进这段历史背后,探寻谭震林这句话的来龙去脉,以及隐藏在辉煌战役中的复杂故事。风云际会,豪情万丈1948 年,中国大地风起云涌。在西柏坡会议上,中共中央明确了全党的战略任务——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。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,在这个关键时刻,肩负起了革命的重任。谭震林,这个从湖南走出来的革命者,早在 1926 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从宣传干事到特派员,从新四军的司令员到华东野战军副政委,谭震林的革命生涯,几乎与党和军队的成长同步。他见证了革命的曲折,也参与了革命的洗礼。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,谭震林以自己的方式,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担当。粟裕,这个没有受过正规军校教育的军事天才,同样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。他总能在战争中想出新奇的战术,屡建奇功。粟裕的军事智慧,不仅源于他对战争规律的掌握,更源于他对人民军队的深刻理解。他深知,打赢战争的关键,在于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。当两位革命战友相遇在淮海战场上,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役,就此拉开了序幕。这场战役,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决,更是革命意志的较量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无数先烈前赴后继,用生命和热血,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。以弱胜强,创造奇迹淮海战役,注定是一场不平凡的战役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兵力 60 万,面对的却是国民党军队 80 万的兵力。倾巢而出的国民党军,气势汹汹。而我军将士,却以必胜的信念,迎接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较量。面对强敌,我军没有丝毫畏惧。因为他们知道,自己肩负的,是人民的期望和民族的未来。粟裕,这位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员,事先与毛主席进行了深入交流。在反复研究分析后,他向中央提交了一份作战方案。然而,毛主席从全局出发,对粟裕的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。"我看啊,咱们第一阶段应该来个大的,要拿下黄百韬部。"毛主席的战略眼光,一语中的。他深谙战争的辩证法,更懂得以小局服从大局。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中,每一步都必须慎之又慎,每一着都必须算无遗策。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,淮海战役的总前委成立。陈毅和邓小平,这两位久经沙场的将领,本应是战役的指挥员。然而,在他们的推荐下,粟裕和谭震林,成为了这场战役的实际指挥者。这一决定,体现了党对军事人才的高度重视,更彰显了以老带新、薪火相传的革命传统。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,粟裕和谭震林这两位指挥员,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。他们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。无论是对敌情的判断,还是对战局的把控,都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。然而,他们也深知,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,是千千万万的普通战士。因此,他们始终与士兵同甘共苦,用自己的行动,感召和鼓舞着每一个战斗在前线的勇士。天助英雄,勇者胜天战役打响,国共两军在淮海战场上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。我军将士,不畏艰险,英勇杀敌。一个个堡垒被攻克,一座座城池被解放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鲜血,每一次冲锋都凝结着生死。中原野战军,切断了国民党的交通要道,阻断了他们的补给线路。这支部队,虽然规模不如华东野战军,但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他们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,用一次次奇袭和伏击,重创了敌人的有生力量。在他们的奋勇拼杀下,国民党的嚣张气焰,开始一点点被遏制和扑灭。华东野战军,则在粟裕的指挥下,先后歼灭了黄百韬和杜聿明两个兵团。这两个兵团,堪称国民党的精锐之师。然而,在人民军队的铁拳面前,他们就像纸糊的老虎,经不起一击即溃。一场场殊死搏斗,一次次惨烈厮杀,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,换来了淮海战役的节节胜利。两大野战军的完美配合,犹如一台精密的战斗机器,所向披靡。这种配合,不仅源于指挥员的决策和谋略,更源于广大指战员的勇气和智慧。是他们,用自己的肉体,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城。是他们,用自己的生命,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。"将革命进行到底!"这是每一个战士的铮铮誓言。他们不怕牺牲,视死如归。60 万人民子弟兵,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赞歌。他们中,有的人永远地倒下了,化作了淮海大地上的一抔黄土。有的人,虽然幸存下来,但却留下了终生的伤痛。然而,无论生死,无论伤痛,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,诠释了何为信仰,何为担当。是的,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的奋不顾身,才有了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。这场以弱胜强的伟大胜利,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奇迹,更是革命意志和人民力量的彰显。它向世界证明,只要有坚定的信念,只要有必胜的决心,哪怕面对再强大的敌人,也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。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,粟裕、谭震林等指挥员,无疑发挥了关键的作用。然而,我们更不能忘记,千千万万的普通战士,才是这场胜利的真正缔造者。正如毛主席所说:"在淮海战役中,粟裕是立了大功的,但也不要把功劳都记在他一个人头上。立大功的是千百万人民群众,千百万解放军战士。"这番话,道出了历史的真谛,更点明了胜利的奥秘。惊雷炸响,怒斥奸佞岁月如梭, 30 年转瞬即逝。1978年的一天,谭震林应邀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。当他漫步在历史的长廊,重温那些峥嵘岁月时,却听到了一些令人不齿的言论。"偏师",这个词刺痛了谭震林的耳朵。有人,竟然在歪曲淮海战役的历史,将华东野战军描绘成了一支无足轻重的部队。在他们眼中,中原野战军才是这场战役的功臣,粟裕、谭震林等人的贡献,似乎都可以一笔带过。"岂有此理!"谭震林的怒火,瞬间被点燃。他指着那面写满谬误的墙,当场发飙。"贪天之功,无耻之尤!"八个字,道尽了老人家的愤慨。这愤慨,不仅仅是对历史误读的不满,更是对先烈功绩被抹杀的悲愤。谁在篡改历史?谁在混淆是非?淮海战役的胜利,何尝不是千千万万将士浴血奋战的结果?企图抹杀任何一支部队的功绩,都是对先烈的大不敬!这种行为,不仅亵渎了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,更是对历史的无知和对真理的蔑视。身为一名指挥员,谭震林深知集体荣誉的重要性。在他看来,淮海战役的胜利,是所有参战部队共同努力的结果。无论是中原野战军,还是华东野战军,都为这场胜利,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试图拔高一方,贬低另一方,不仅有悖事实,更有违军人的良知。谭震林的愤怒,不是一时的冲动,而是一种责任和担当。他坚信,历史不容篡改,真相不容歪曲。正是凭着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,他才会在晚年,仍然为捍卫历史的真实而奔走呐喊。这种精神,不正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吗?其实,谭震林的愤怒,也反映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。那就是,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,去对待历史,对待先烈,对待真理。是随意篡改,还是尊重事实?是毁誉一时,还是铭记永恒?这些问题,不仅关乎个人的良知,更关乎民族的气节。浴火重生,前程似锦淮海战役的胜利,是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关键一步。它不仅奠定了共和国的根基,更昭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浴火重生。在这场战役中,我们不仅看到了军事力量的对比,更看到了革命意志的较量。是信仰的力量,是人民的力量,支撑着革命军队,一路高歌猛进,直至最后的胜利。纵观这场战役,无数将士用鲜血和生命,铸就了胜利的丰碑。粟裕、谭震林等指挥员的才能和智慧,固然功不可没。但更值得铭记的,是那些默默无闻、甘于奉献的普通战士。是他们,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,谱写了这场伟大战役的恢宏乐章。正如毛主席所言:"在淮海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的,不是别人,正是千百万推着小车的人民群众!"这,才是永恒的真理。因为历史,从来都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,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集体创造。只有深深扎根人民,紧紧依靠人民,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,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。今天,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,更应该铭记历史的真正缔造者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革命先辈的精神,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那种为了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奋斗的精神,那种为了人民和民族而无私奉献的品格,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只有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,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创造新的辉煌。结语淮海战役的硝烟,已经散尽。但谭震林的怒吼,却依然在耳畔回响。"贪天之功,无耻之尤",这不仅仅是对历史误读者的警示,更是对所有后人的叮咛。它告诉我们,历史是神圣的,真理是不可侵犯的。任何篡改历史、歪曲真相的行为,都终将受到正义的审判。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电影
消息称华纳游戏《哥谭骑士》将登陆任天堂 Switch 2 游戏机
下一篇:又给银行出难题,限额转账还没完,个人养老金账户也成指标!